消费扶贫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成为我国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的一个缩影
用好消费扶贫这个抓手,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
在上海的餐厅品尝西藏生产的青稞,在北京的饭馆挑选云南生产的火腿,通过手机软件下单来自全国各地的扶贫公益套餐……国务院扶贫办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消费扶贫正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新亮点。从麦田到餐桌,从果园到超市,消费者舌尖上的美食,为脱贫攻坚打开新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消费扶贫,是有效落实这一要求的扶贫方式,也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与消费者的相遇,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而且在实践中开拓了一条更可持续的扶贫之路。以农产品为例,种植、采购、加工和消费环环相扣,打通了从农户到合作社、从餐饮企业到消费者的供应链,连接起有效的供求关系。同时,也有助于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当前,消费扶贫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比如,不少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一些地方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践中,消费扶贫不仅已经纳入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地方各级结对帮扶工作内容,而且还被列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框架。“闽宁情谊割不断”的花儿民歌,折射出福建宁夏两省区结对帮扶的扶贫协作;“沪企入滇、滇品入沪”的经贸往来,彰显了上海和云南两地从单向帮扶到合作共赢的转变。消费扶贫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成为我国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的一个缩影。